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推进,银行贷款利率在2023年仍维持下行趋势,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稳步降低。然而,当下银行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市场对于利率未来走势的判断出现一些分歧。

  政策上,监管明确要求了“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但是,目前数家银行的净息差指标已跌破警戒线,甚至部分银行称“净息差已至历史底部”,贷款利率再降的空间已经很小。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是政策大方向,但是近期央行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这无疑是一个信号。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贷款已然很“卷”了,净息差的大幅收窄已经对银行的盈利造成不小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较为罕见的贷款利率低于部分理财收益的“倒挂”现象,引发了市场对套利的担忧。

  银行净息差承压

  5月22日,央行公布了最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LPR自2022年8月下降以后已连续9个月维持不变。

  实际上,由于贷款定价受到信贷供需关系影响,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目前已偏离LPR较多。民生银行(3.900, -0.01, -0.26%)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3年一季度贷款利率降幅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下行通道,未见拐点。在年初贷款重定价和新发放贷款利率延续下行趋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如果进一步压降信贷成本,将有可能使商业银行整体的净息差跌破警戒线,潜在的压力和风险不容忽视。

  央行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数据显示,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较去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2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较去年同期下降1.3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在央行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这意味着,贷款利率的下降受银行成本端因素影响越来越大。

  “去年年底,行业对于今年的贷款利率走势判断偏向于触底回升,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长期来看,考虑到银行成本端的情况,贷款利率很难再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则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74%,较2022年四季度的1.91%下降0.1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4月10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对商业银行ROA(资产回报率)、净息差、成本收入比等指标均有底线要求。其中,将“净息差低于1.80%”作为扣分项。

  记者梳理上市银行公开数据显示,在42家上市银行披露的2023年一季报中,13家银行的净息差在2%以上,14家银行的净息差跌破了1.8%,其中包括3家国有大行。而在2021年,有33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在2%以上,仅2家银行的净息差在1.8%以下。

  据了解,在42家上市银行中,利息净收入占到营收比例超过80%的达到15家。换句话说,净息差的收窄对三成以上上市银行的盈利都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5月10日,成都银行(12.620, 0.14, 1.12%)副行长李婉容在2022年度暨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称,从过去三年(2020~2022年)数据来看,该行净息差维持基本稳定,保持在2.1%上下。从本轮行业性的降息影响来看,该行息差变化的整体趋势与行业趋同,由于自身业务结构的特点,该行2023年一季度单季净息差已基本上接近底部水平。

  华西证券(8.270, 0.05, 0.61%)在最新研报中称,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同比下降23BP,也为近五年来季度降幅最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存量贷款重定价的影响;另一方面,强对公、弱零售的信贷投放格局也制约了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后续息差有望筑底,包括重定价的一次性冲击消退,以及新发贷款利率定价也基本企稳,后续若零售贷款投放边际改善,有望从结构上对银行资产收益率形成支撑。

  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倒挂”

  “银行业务现在很难做,尤其是贷款很‘卷’。”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贷款“价格战”打得很凶,贷款利率也在不断创新低。

  记者在北京的一些银行走访时了解到,中国银行(3.890, 0.00, 0.00%)、兴业银行(16.780, 0.11, 0.66%)等银行的消费贷最低贷款利率能达到年化3%~3.65%。另外,一些银行能够做三年期的“先息后本”。在公司客户贷款方面,银行对于部分央企和上市公司的业务争夺更加激烈,贷款利率甚至能够低至年化2.8%左右,这与部分银行理财收益超4%形成了罕见的“倒挂”现象。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该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银行目前不能对理财产品承诺收益,但一些代销的银行理财过往的业绩年化收益率是在4%以上的。“对于一些‘固收类’的半年期到1年期的产品,业绩表现可能还会更好。”

  根据4月份普益标准监测数据,银行理财实际收益率已经高于4%,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4.43%,环比上涨0.47个百分点。

  针对银行贷款利率与银行理财收益率“倒挂”的现象,该人士认为:“套利在实际操作上很难。”据他介绍,银行消费贷的额度最高是30万元,是明确禁止资金用于投资的,而银行对于资金的用途监控也很严格。对于公司类的贷款,很多企业贷款是因为政府贴息“专款专用”的,也不可能挪用于投资理财。

  此外,他表示,银行理财目前已经打破了刚性兑付,产品的收益率是波动的且存在亏损的可能。这也会降低企业或个人通过贷款购买银行理财套利意愿。“去年北京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亏损严重,目前企业对于购买银行理财的风险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一家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贷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倒挂”,是因为银行贷款在通过降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进行了让利。但是,目前贷款利率已经进入了一个观察期,需要综合经济的情况和银行成本端情况。“如果经济的复苏不稳固,可能贷款利率会在一段时间内维系低水平。如果经济的复苏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起色,贷款利率也可能有一个小幅震荡向上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