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经披露的银行财报来看,尽管去年银行业面临多重经营挑战,但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规模依然很大,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的16家上市银行去年科技投入就超过1700亿元,科技人员占比进一步提升。
不过去年多数银行科技投入增速呈下降趋势,银行间的分化现象依然严重,尤其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在资源禀赋较弱、试错成本较高、经营压力更大等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至关重要。记者采访的多方人士均表示,数字化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小银行面对困境一方面可以聚焦产品创新等细分领域,另一方面可以借力第三方科技企业提高数字化转型效率。
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大手笔
记者据已披露的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不完全统计,去年有数据可查的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3家城农商行共计投入科技资金约1761亿元,其中仅六大行就投入接近1166亿元。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以262.64亿元金融科技投入领先,建设银行(232.9亿元)、农业银行(232.11亿元)、中国银行(215.41亿元)科技投入也均在200亿元以上,交通银行(5.570, 0.02, 0.36%)、邮储银行(5.500, 0.04, 0.73%)分别以116.31亿元、106.52亿元紧随其后。
股份行中,招商银行(32.630, -1.19, -3.52%)是唯一一家金融科技投入在百亿元以上的上市银行,去年相关投入同比增长6.6%达141.68亿元,中信银行(6.420, 0.04, 0.63%)、兴业银行(17.140, -0.11, -0.64%)金融科技投入在80亿元以上,浦发银行(7.480, 0.02, 0.27%)去年科技投入突破70亿元。已披露财报且有据可查的城商行、农商行中,北京银行(4.730, 0.00, 0.00%)以24.52亿元科技投入领先。
从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来看,各类型银行占比普遍维持在2%~5%之间,目前仅交通银行科技投入占比超过5%达到5.26%。
除了投入真金白银搞研发,科技团队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去年末金融科技员工达到3.6万人,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为8.3%,数量和占比均居首位,其中数据分析师超过7700人。此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科技人员也在万人以上,交通银行科技人员虽不及6000人,但占员工比重较高,为6.38%。
整体来看,银行业科技投入和人员占比整体仍在上行,但随着数字化从多点突破向深入发展迈进,加上去年行业营收普遍面临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多数银行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去年科技投入增速为0.91%,较2021年增速9.1%明显回落;建设银行科技投入则罕见负增长,较去年的235.76亿元下降1.21%。从经营情况来看,二者去年营业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交通银行则是少有的科技投入逆势猛增的银行,去年增速32.93%较2021年的23.6%明显提升。
股份行也有类似趋势,比如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去年科技投入增速分别为4.49%、6.6%、29.65%,较2021年的17.34%、11.58%、30.89%有所下降。平安银行(12.260, 0.14, 1.16%)科技投入则减少了6.15%。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去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达到3.7%,但其中研究开发类投入8.4亿元,同比增速56%,较2021年的142%回落。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急需破局
与科技投入、研发人员增长一致的,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突飞猛进。从前台到中台、后台,从产品到系统、渠道,“数字化”在各行财报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论是对公、零售业务,还是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多数银行均在加大数字化能力建设。
尤其面对当前火爆的AI大模型,银行业也火速试水,有银行推出类ChatGPT的大模型应用,有银行宣布接入百度的“文心一言”,也有股份行趁势推出基于ChatGPT创作的亲情信用卡(附卡)文案。有机构分析,银行坐拥垂直行业的高价值量数据,在相关AI大模型落地方面优势明显。
波士顿咨询金融机构专项中国区负责人何大勇认为,此次ChatGPT热潮,的确增加了银行业对智能化的焦虑感,当前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既要补以前信息化的短板,又要补移动化的短板,还要在开发方面迅速连接生态伙伴”。
但相比大型银行在追赶智能化潮流方面的敏感性,不少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还停留在弥补短板阶段。在下沉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资金、人才不具备优势,试错成本更高的地方银行亟须提升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产出比。
从去年财报数据来看,营收增速下滑是银行业普遍问题,尤其在息差压力方面,去年降幅超过20基点的主要以地方中小银行为主。何大勇指出,尽管数字化对银行盈利的贡献并没有显性指标,但其中的益处已经超出预期,疫情以来尤为明显,马太效应下中小银行压力较大,亟须改善数字化发展模式。
中小银行如何突破困境?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日前在第六届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大势所趋,中小银行应该跳出传统范式,从细枝末节抓起,结合自身在下沉市场的敏感性优势,重点创新金融产品。
不少机构指出,借助外力也是当下中小银行实现高效数字化的重要选项。中国银保监会党校原副校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级监事陈伟钢也对记者表示,很多中小银行因为资金、人才资源短缺,加上所对应的客户群体对数字化需求较低,因此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他建议,未来在省联社等农信系统统筹的基础上,中小银行可以借力第三方科技企业,量身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系统。
何大勇建议,中小银行应该利用好自身存量优势,一方面增加存量客户黏性,提升高回报率业务占比,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充足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避免盲目创新。